一、辛弃疾与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
在宋词的浩瀚星河中,辛弃疾的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熠熠生辉。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,更蕴含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,感受辛弃疾的内心世界。
二、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
原文:
何处望神州?满眼风光北固楼。千古兴亡多少事?悠悠。不尽长江滚滚流。
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。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。生子当如孙仲谋。
三、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背景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字幼安,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)人。南宋官员、将领、文学家,豪放派词人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
辛弃疾出生于金国,自幼随父南逃,目睹了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和金国的铁蹄践踏。他自幼便立下了恢复中原、收复失地的伟大志向。然而,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和偏安一隅,他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。因此,他将满腔热血和对国家的忧虑寄托于诗词之中。
四、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的创作背景
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(1174年)或淳熙二年(1175年),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,驻扎在建康(今南京)。北固亭位于镇江北固山上,是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。辛弃疾登临此地,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词。
五、词作赏析
# 1. 何处望神州?
“何处望神州?”开篇即问,引人深思。神州,指中国。辛弃疾站在北固楼上,眺望远方,却不知何处是神州。这句词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也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。
# 2. 满眼风光北固楼
“满眼风光北固楼。”北固楼,即北固亭。这句词描绘了北固亭的壮丽景色,同时也暗示了辛弃疾内心的矛盾与挣扎。他虽然身处繁华之地,却无法忘记国家的危难。
# 3. 千古兴亡多少事?悠悠。不尽长江滚滚流。
“千古兴亡多少事?悠悠。”千古兴亡,指的是历史上的兴衰更替。悠悠,形容时间的漫长。这句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,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。
# 4. 不尽长江滚滚流
“不尽长江滚滚流。”这句词借用长江的永恒流淌来比喻历史的长河。长江滚滚流,象征着历史的不断前进,也暗示了辛弃疾对国家未来的期望。
# 5. 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
“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。”年少,指孙权年轻时;万兜鍪,指士兵;坐断东南,指孙权占据东南;战未休,指孙权不断征战。这句词赞美了孙权的英勇和智慧,同时也表达了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不满。
# 6. 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
“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。”曹刘,指曹操和刘备。这句词表达了辛弃疾对曹操和刘备的敬佩之情,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。
# 7. 生子当如孙仲谋
“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这句词借用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来赞美孙权的英勇和智慧。同时,这也表达了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失望。
六、辛弃疾的豪情与忧思
辛弃疾在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,同时也展现了他豪情壮志的一面。他渴望收复失地,恢复中原,但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。这种矛盾与挣扎,使得这首词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深度。
七、结语
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不仅是一首豪放派词作,更是一首反映历史兴衰和个人命运的佳作。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,更蕴含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。让我们一同铭记这首词,感受辛弃疾的内心世界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---
通过以上分析,我们可以看到,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不仅是一首豪放派词作,更是一首反映历史兴衰和个人命运的佳作。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,更蕴含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。让我们一同铭记这首词,感受辛弃疾的内心世界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